
从 2017 年七部委联合发文到 2021 年金融委重磅部署打击行动,我国对比特币的禁止态度始终明确。这一监管立场并非简单否定新技术,而是基于维护金融安全、社会稳定与国家战略的多重考量,其背后是对四大核心风险的精准防控。
防范金融风险扩散是禁止比特币的首要原因。比特币不具备货币属性,却因炒作属性成为高风险投机工具,其价格单日波动可达 20% 以上,2021 年一次暴跌就导致超 17 万人爆仓,64.5 亿元资金蒸发。更危险的是,大量投资者通过高杠杆入场,部分甚至挪用借贷资金炒作,这种风险已开始向传统金融领域传导。招联金融董希淼指出,比特币市场易被少数机构操纵,而我国散户金融知识薄弱,极易成为 “收割” 对象,个体损失可能演变为社会风险。
遏制违法犯罪活动是监管的重要抓手。比特币的匿名性与跨境性使其成为洗钱、资金外流的重要工具,合肥警方曾破获涉案流水百亿元的比特币洗钱案,犯罪分子通过多层交易转移赃款,追查难度远超传统洗钱模式。2024 年司法解释已将虚拟资产交易纳入洗钱罪规制,但实践中,混币服务、跨链转移等技术手段仍给侦查带来巨大挑战,禁止交易是切断犯罪链条的根本举措。
比特币挖矿的高能耗与国家战略相悖。数据显示,比特币年耗电量已超过挪威等 100 多个国家,若不加管控,2024 年我国境内比特币挖矿碳排放将达 1.305 亿吨,直接阻碍 “双碳” 目标实现。在能源紧张背景下,挖矿活动还挤占工业与民生用电,与节能降耗的发展方向严重冲突。
维护法定货币权威是金融主权的必然要求。比特币被部分人当作 “替代货币” 炒作,可能冲击我国货币发行体系。而数字人民币正加速推广,禁止比特币交易能避免非法代币混淆市场认知,为法定数字货币落地创造良好环境。
综上,国家禁止比特币,是应对金融风险、打击违法犯罪、践行绿色发展与维护金融主权的必然选择。对个人而言,认清其非法属性,远离交易炒作,才是守护财产安全的正确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