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比特币在哪里挖出来” 的答案,藏着虚拟与现实的双重迷思:从技术本质看,它诞生于全球矿工共同维护的区块链网络;从物理场景看,它产自遍布世界各地的矿场服务器。但无论 “诞生地” 如何变化,其在国内始终属于非法活动,与 2009 年创世初期的投机本质一脉相承,更暗藏明确的法律与资源风险。
从技术逻辑看,比特币诞生于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网络节点。挖矿本质是通过计算机解决哈希算法难题,成功验证交易并生成新区块的过程。这些计算任务由全球矿工共同参与,不存在中心化的 “生产基地”——2009 年中本聪在芬兰赫尔辛基的服务器上挖出创世区块,如今矿工则通过矿池将算力聚合,在网络中竞争区块奖励。每枚比特币的 “出生地”,可追溯至区块链上的特定区块记录,但这串数字痕迹背后,是无数计算机的算力消耗,与实体商品的 “生产地” 有着本质区别。
从现实场景看,比特币的 “产出地” 已演变为高能耗的专业矿场。早期家用电脑即可挖矿的时代早已结束,如今挖矿依赖专用 ASIC 矿机,且高度集中在电力廉价地区:俄罗斯控制的德涅斯特河沿岸凭借免费天然气发电,电费低至 0.043 美元 / 千瓦时,成为矿企聚集的 “灰色地带”;阿布哈兹更以 0.005 美元 / 千瓦时的电价吸引矿场入驻,直接挪用水电站电力资源。即便如此,头部矿企单枚比特币成本仍达 3.6 万美元,普通用户根本无力参与,所谓 “个人挖矿” 早已沦为骗局噱头。
更核心的是,无论比特币在网络何处 “诞生”,国内参与挖矿均已明确违法。我国 2021 年就将挖矿纳入淘汰类产业,2024 年最高法明确,2021 年 9 月 3 日后订立的挖矿合同一律无效,相关损失自行承担。这意味着,即便通过境外矿场 “远程挖矿”,国内用户仍可能因资金跨境流动涉非法金融活动被追责。苏州曾有男子因偷电挖矿获刑,印证了 “无论何地挖矿,国内参与即违法” 的监管红线。
值得警惕的是,“挖矿地点” 正成为新型诈骗诱饵。不法分子谎称 “在俄罗斯矿场有专属机位”“阿布哈兹低价电托管挖矿”,伪造矿场照片与电力账单,诱骗用户支付 “设备托管费”。2025 年破获的案件中,团伙虚构 “海外矿场产出”,实际将资金挥霍,受害者因交易非法维权无门,与伪造复古挖矿软件的骗局如出一辙。
对比 2009 年与如今的 “挖矿地点” 可见,场景变化从未改变风险本质。当年中本聪的小型服务器与如今的海外大型矿场,都是 “用能源换数字” 的工具;无论比特币在网络节点还是实体矿场 “诞生”,都缺乏实际价值支撑。央行早已点明,挖矿是违背绿色发展理念的无效消耗,所谓 “产出地” 不过是风险聚集地。
综上,比特币的 “诞生地” 既是虚拟网络节点,也是现实高能耗矿场,但核心风险始终是其非法属性。国内用户需延续对早期挖矿神话、高能耗风险的认知,坚决远离任何挖矿诱惑。牢记监管红线:无论比特币在哪里挖出来,国内参与就踩法律雷区,远离才是财产安全的根本。